正文

一、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内容概述

音乐剧是通过戏剧、音乐和舞蹈三大元素的结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传达理念的表演艺术娱乐产品;它以戏剧为基础,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又译作《钟楼怪人》)改编自维克多·雨果(1802-1885)的同名小说,讲述了15世纪末动荡不安的年代中一个描绘人性善恶贪婪与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教会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挞、对教会人士邪恶行径和贵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击,以及对人道主义仁爱精神的颂扬。于1998年9月16日在法国巴黎首演,从此风靡世界。

二、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形式特征

  1. 打破了百老汇音乐剧歌舞一体的传统,歌唱与舞蹈分离,歌唱演员与舞蹈演员各司其职,从而保证歌舞都能实现高难度和高完成度。歌唱演员通过唱腔、神态等方式表达人物感情、刻画人物形象;舞蹈演员则通过肢体动作,结合灯光舞美渲染气氛。

  2. 歌唱形式以独唱为主,合唱、重唱较少。全场共50段音乐中绝大多数是独唱,较少重唱,很少有合唱,且由于现场除七位主演外舞蹈演员不参与演唱,合唱采用了提前录制的背景式合唱。七位主演一首接一首的独唱便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少数几首重唱也令人印象深刻,如三位男主演合作的《美人(Belle)》,将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歌曲形式以流行为主,没有采用传统的古典风格。但在少数几个部分借用了古典歌剧的创作手段。为了达到叙述的效果,采用了:宣叙调(在一个音高上如朗读般唱出叙述性的歌词),如《弗罗洛的介入(Intervention De Frollo)》;器乐化旋律(歌曲体现与器乐旋律相近的音程转变)在剧中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串联剧情的片段,且有半音化趋势,如《艾丝美拉达你明了(Esmeralda Tu Sais)》。

  4. 伴奏乐器全部使用电声乐器,如键盘、吉他和贝司等流行乐器,基本上没有使用管弦乐器;且没有采用现场乐队伴奏,使用了提前录制的伴奏。这打破了百老汇音乐剧交响乐队现场伴奏的传统。

  5. 音乐富于变化,50段歌曲全部都是独立成篇的,彼此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没有反复响起的主题曲,形式较为自由。

  6. 剧中不存在对白,演唱取代了对白。

三、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演唱艺术

  1. 演唱风格以流行的通俗唱法为主,打破了音乐剧中融入美声唱法的传统。同时,为了表现不同人物的特点,演员在演唱方式上也做了不同处理:游吟诗人葛林果音色明亮华丽、结实有力,加入了美声唱法;单纯善良的少女艾丝美拉达,运用通俗唱法符合角色特点;自幼遭人抛弃,相貌丑陋的卡西莫多则以摇滚嗓音表现饱经磨难的沧桑之感。

  2. 音乐剧在选择演员时,音色与角色的符合程度非常重要。要使观众信服,就需要主演的音色与角色的年龄、性格、地位和经历相符。艾丝美拉达的角色性格单纯善良、自由热情,音色干净优美;卡西莫多角色相貌丑陋、经历悲惨,音色沙哑沧桑;皇家卫队队长弗比斯的表面形象英俊潇洒,深受女孩欢迎,音色清澈明亮;副主教弗罗洛受到良好教育,在宗教教义和人性的矛盾中压抑自己,音色成熟冷静。

  3. 演员的音色与角色的外在形象相符合,但与其内在性格又存在冲突,这种戏剧性冲突也起到了暗示主题思想、发人深省的作用。引用一句《美人(Belle)》的乐评:“最温柔善良的那个,听起来像是来自地狱的嘶吼(卡西莫多);背叛了上帝的那个,听起来无比虔诚无比公正(弗罗洛);内心最肮脏的那个,听起来却纯净明亮像天使像骄阳(弗比斯)。”这也正符合原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4. 气息在声乐的音质中有重要影响。剧中男主演将气息控制得充足平稳,从而表现出崇高、悲壮之美;如游吟诗人葛林果开场时演唱的《大教堂时代(Le Temps Des Cathedrales)》,激情澎湃地体现出原著中对巴黎城描写的史诗般的感觉;副主教弗罗洛通过压抑的演唱,演绎出其内心的痛苦挣扎;卡西莫多则以较弱的气息演绎乞求一滴水时的虚弱无助,以嘶吼般的演唱表现出对世间一切不公平的控诉。女主演艾丝美拉达的气息虽然没有非常足,但却更凸显了这个单纯自由吉普赛女郎的万种风情,如《波西米亚女郎(Bohemienne)》。

  5. 字音美在声乐艺术中占重要地位。歌曲创作时非常注重法语歌词的对比和押韵,使其适合演唱。演员表演时通过准确纯正的咬字,唱词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快慢徐急的处理,使字、声、情有机结合,做到字正腔圆,从而辅助表现充沛的感情、圆润的唱腔。

  6. 演员的面部表情辅助其发音及情感表达。如艾丝美拉达在《波西米亚女郎(Bohemienne)》中笑眼盈盈,表情舒展,唱腔热情自由充满异域风情,表现出此时的她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流浪吉普赛女郎形象;而在《囚笼之鸟(Les oiseaux quon met en cage)》中她却蹙眉,痛苦忧愁,唱腔悲伤,表现出此时的她渴望自由却身陷囹圄的悲痛心情。副主教弗罗洛在《致命狂恋(Tu vas me detruire)》中则紧锁眉头,眼神躲闪,唱腔哀怨痛苦,表现出他在教义与爱欲之间矛盾的挣扎,爱而不得的心情。

  7. 最后一曲《舞吧,艾丝美拉达吾爱(Danse mon Esmeralda)》是卡西莫多的殉情之曲。爱人死去的悲痛欲绝在歌曲旋律的创作和歌手卡胡的演绎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歌曲从d小调开始,婉转哀伤。副歌由d小调转入D大调,音乐氛围变得明亮,但旋律句句下行,加以卡胡的哭腔演绎,极尽痛苦。而后又连续升调两个全音,卡胡不断加重情绪,层层推进,酝酿卡西莫多殉情的情绪,在一个突然的停顿后,一个高音将悲痛的感情推上顶端,又因卡西莫多的突然死亡戛然而止。让观众久久沉浸悲剧气氛中无法自拔。

参考文献

  1. 张碧霞. 论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审美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 岳祉龙.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艺术元素研究[D].温州大学,2019.